欢迎来到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

收藏本站

“新文科视野下文史哲跨学科研究与育人研讨会”暨“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文史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和路径探索”项目启动会举行

作者: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21-10-04 16:10:33

为深入推进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切实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科卓越人才,6月18日,“新文科视野下文史哲跨学科研究与育人研讨会”暨“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文史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和路径探索”项目启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此次会议由华东师大教务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中文系承办,历史学系、哲学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协办。来自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7所高校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上,各位专家围绕“文史哲跨学科研究与育人”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文史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和路径探索

第一场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主持。戴校长简述了新文科改革建设项目的背景,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现阶段所做的各项工作,并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作主旨发言。他以中国新文科建设需要解答的三个问题开始,阐述新文科建设重在构建新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发展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思维和精神。在此,钱校长提出了华东师大三步走的发展愿景,总结华东师大在推进新文科研究与改革方面的系列探索为:跨学科的研究;探索超越知识点的传授;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因出差在外未能与会,其书面发言稿由刘梁剑教授代读。杨教授重点提出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关系,并指出,文科建设中应当拥有文化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不能排斥其他文化,而是需要有兼容的胸怀。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教授提出了华东师大文史哲领域新文科建设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当前文史哲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专业视野相对狭窄、学科交叉不足,思维训练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足,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华东师大采取了多项举措,以应对上述挑战,如创新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史哲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化文史哲人才培养思维训练,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认知技术与文史哲专业深度融合,探索文史哲人才培养评价新机制等。

◇◇◇◇◇◇

在专家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首先充分肯定了华东师大在推进新文科研究与改革方面所做的各项努力,并对华东师大未来的新文科建设表示出殷切的期望。此外,针对具体问题,专家们也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

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主要围绕思维教育、人文教育的地位及中国特色这三方面发表了观点。陈教授特别强调:科学是人类话语,人类话语是统一的,我们提出“中国话语”,需警惕文化糟粕的复生。创新需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中外截然分离的思想,开阔思路,才能立起真正有价值的、为世界所承认的文化。另外,人才培养需要走向世界,新文科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人才,要懂中国,也要了解世界。

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教授首先总结了华东师大建设新文科项目有三个明显特点:观念的前沿性、学科的基础性和实践的整体性。其次,他也指出本项目中存在的,或者说是整个中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些问题:第一,新文科的发展不能用单纯向前的线性历史观看待。第二,新文科建设最终仍要落实到人的培养,但现阶段普遍的大问题是没有解决学生的压力,因此课程融合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孙周兴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中学科创新是一个大问题。新文科改革不仅要跨学科,更要增加新学科。同时,大学改革的真正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自由学和自由教。就学生而言,需要给予他们选专业和选课的自由。孙教授讨论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三个观点,并指出我们今天更需要艺术人文学,以借此抵抗同质化和普遍化的危险趋势。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教授认为:当下热谈“卡脖子”问题,文科发展也难逃“卡脖子”的困境。我们现在用的所有的知识体系几乎都是西方的,若沿着西方建构起的思维前进,钱校长提出的三个难题将永远难以解决。另外,人才培养需要统一的体系,通识教育应该就是教育本身,而非被当作工具或某一个教育阶段。

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王恒教授指出:大学的教育在学科建设上就是专业化的完成,故新文科建设需要强调文科的科学化。当前文科正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我们没有把文科当成一门科学意义上的文科。大学的教育在学科建设上就是专业化的完成,因此推进学科交叉之前,应当先完成学科的前沿化、国际化,不能借着交叉与融合,反而使得学科的发展更不如前。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指出:新文科是学术界的“一带一路”,是学术的基建项目,强调的是人才创新的培养和学术政治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在大环境和背景下考虑问题。同时,他认为文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当前的学科发展背景下,将文史哲作为最大的抓手无疑有强大的基础,因此,华东师大的改革由此展开是明智且正确的。大学重在立德树人,新文科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把本土的传承变成世界的,要拿出一套中国人的体系。

新文科视野下文史哲跨学科研究与育人

第二场会议围绕“新文科视野下文史哲跨学科研究与育人”主题继续进行。本场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作开场发言。吴瑞君指出新文科的内涵有三个强调:更加强调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更加强调中国特色,更加强调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在此前提下,华东师大的改革正确把握了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之后,吴教授总结了华东师大培养人才方面的三个追求,并谈到文科院在实践层面,要求部门之间要协同,学科建设跟科研人才培养之间要协同,同时要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

◇◇◇◇◇◇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教授、历史学系李晔梦博士、哲学系郁锋副教授各自就本系新文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汤拥华教授首先提出现阶段仍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并说明了中文系在实际的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如设置更专业的学术训练的课程,制定更见体系的养成教育方案,开设更开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等。同时,汤教授指出,新文科建设中还存在着三个难题,中文系为解决上述难题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推动新文科建设仍需文史哲老师们更深层次地交流与合作。

李晔梦博士汇报了思勉班的主要情况。项目推进方面,将以往三段式的学术训练升级成为四段式的学术训练,同时加入师生共同研究项目、跨学科讲堂、跨学科对话等学术活动。项目成果方面,期末的调查报告反映出学生们在提升自信心、增强实践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三个方面都获得了提升,但不足之处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任务太重,压力很大。

郁锋副教授就哲学系的情况做了汇报。他指出:哲学研究方面,西方一些基本分析或基本的工作方法,国内并没有完全掌握;哲学教学方面,跨学科将是哲学本科教育未来的趋势。他总结,哲学系的基本战略是在调研和开发过程中推进新PPE(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的融合,在培养方案上会增加跨学科的课程模块设置,同时也在文史哲大类交叉的基础上加强哲学与教育的合作。

◇◇◇◇◇◇

自由讨论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院系的各位专家、领导就新文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意见和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志基认为:对于新文科建设,现在顶层的考虑比较多,有很多方案,但更加重要的是把最具体的事情一件件能够做好,要做最好的科研或者做更好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陈灵犀认为:华东师大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跟学校整个的学科交叉、卓越育人、本研贯通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应该看到现阶段的培养是在思维训练和学科交叉的层面上又加强能力的培养、科研的培养,已经超越了原先的方案,且目前已拥有了一批优秀的核心课程,因此本项目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级“思勉班”导师组组长唐小兵认为:创新需要基于传统,华东师大作为有人文传统的学校,在面对浪潮时,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另一方面也要守住传统,如此才能避免被卷入浪潮。此外,学生本身的接受度也是人才培养中需要被重视的因素,学生需要更多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时间。

◇◇◇◇◇◇

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文教授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教授对新文科建设所提出的有利建议和新思路,指出文史哲真正的交叉融合是任重道远的,虽然分歧和困难仍然存在,但总而言之,本次会议是一次胜利的会议,对于推进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未来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道路上,华东师大将继续秉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信念,迎难而上,力创辉煌。

推荐新闻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