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

收藏本站

四川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来源:四川大学  时间:2021-10-13 15:09:29


近年来,四川大学按照“文优”的战略规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全面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切实推动具有川大风格、川大特色的新文科建设,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川大力量。

一、高举质量文化旗帜,持续提升专业水平

“瘦身强体”,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与内涵建设。按照“提升品质、注重交叉、彰显特色”的原则,文科招生专业从57个优化整合到47个。布局建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与新媒体”“中国画”“书法学”等新兴专业和“国际政治”“波兰语”等战略急需专业。做精做强优势特色专业,在综合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起到示范领跑作用,3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发挥优势,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聚合川大文科优势,成立“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深入研究、阐释、推广巴蜀文化和天府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打造“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平台,开设“数学-经济学”创新班、“计算金融”交叉试验班、“波兰语+经济/国际关系”等交叉专业,设立“世界史+外国语”实验班,组建数学经济学、法医学与法学等4个人才培养双学位项目,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建立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改变传统文科“一张纸,一支笔,一杯茶”的培养方式,以学科群建设为基础,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夯实基础,着力培养文科拔尖人才。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拓围、增量、提质、创新,四川大学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扩展至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文科学科,其中明远学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锦江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坚持“一制三化”,并以“一个保障、两个驱动、三个平台、五个特色”为着力点,让学术大师更投入、优质资源更丰厚、体制机制更健全、学生选拔及培养模式更完善。全力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社会科学家。

二、实施卓越计划、加强行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

卓越引领,实施法律和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增设了12门全英文专业课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培育卓越法治人才新格局。

2013年入选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进程中,学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推动课程教学的“全媒体化”改革;持续开展范长江主题教育,传承“长江精神”,培养未来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

| 学生在新闻与传播分中心进行广告摄影实验

多方合作,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学校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与四川省委政法委共建四川大学法学院;与四川省法院和检察院系统合作,实现与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等地市的10多个法院检察院合作,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新闻学与新闻媒体合作、法学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人才;选聘行业专家到校开课,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此外,学校还与海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共建67个稳定的文科类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行业体验感。 

| 四川大学与四川省政法委签订共建法学院合作协议

| 行业专家课堂之成都检察院苏云副检察长进行测谎教学演示

三、瞄准世界一流,打造有影响力的川大一流课程品牌

卓越学术引领教师教学。依托四川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面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全国率先实施青年教师上讲台“双证”(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资格认定制度。成立了“教学创客中心”,持续开展各类特色品牌活动,增强教学的学术性。近十年来,学校全面开展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推进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通过“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化答案考试”,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课后忙起来”,以“课堂革命”推动“质量革命”。CCTV-1新闻联播以“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大改革’”为题对川大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学校面向2018级学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现自2018级起学生修读全覆盖。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华文化》(哲学篇/文学篇/历史篇/艺术篇)必修课,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和精神气质。疫情期间,化危为机,把疫情当作鲜活的教材,将抗疫作为思政教育大课。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传承人文、立己立人。通过学院、领导干部、督导专家和学生推荐,广泛收集教师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生动案例,研究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组织专家认定479门“课程思政”榜样课程和28门思政标杆课程,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良好局面。

一流课程彰显川大特色。2020年,四川大学42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其中线下一流课程25门居全国高校榜首。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已上线文科类课程71门(全校共152门),其中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走进杜甫》《中国现代文学》《巴蜀文化》获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的“最美慕课”。5门全英文课程上线爱课程国际平台,向世界免费提供高水平课程和教学服务。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建设了五大类通识模块课程781门,全力打造有川大特色、有中国温度、有社会影响力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推荐新闻

研究成果